2008年,全市国土资源工作在省国土资源厅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和“两保一高”总体要求,牢固树立保护资源是第一责任、保障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工作理念,不断深化“三个转换”,大力推进“三个转变”和“三个转移”,较好地服务与保障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国土资源的需求。
(一)保障了经济发展用地
2008年,全系统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发展中心工作,认真落实“两保一高”和“扩内需、保增长”要求,以深化“三个转换”推进“三个转变”为重点,强化服务保障能力,构建保障新机制。申报
11个工业集聚区,规划工业用地19万亩,为全市到2020年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用地空间;预审项目48个,计划用地1.4万亩;调整用地3000余亩,争取用地指标5000余亩,组织上报用地98个批次,有力保障了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污水处理厂、南水北调安置小区、太极拳文化交流中心等73个省市重点项目用地;清理处置闲置土地470亩,盘活存量土地915亩,市区招拍挂公开出让各类建设用地1685亩,出让总金额达4.9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城市建设和发展。
(二)坚守了耕地保护红线
投入近
100万元,完善了全市县乡村三级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基本农田保护率达100%;落实全市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制,制定了《耕地保护目标考核细则》,耕地保护目标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投入106万元,组织培训了乡、村基层干部12576名;建立健全国土资源协管员制度,聘请1915名村级协管员,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市、县、乡、村四级监管网络。强力组织土地开发整理和“三项整治”,完成9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整理土地
5.5万亩;实施黄河滩区土地开发,投入近
1.5亿元,开发整理耕地
9.6万亩(其中5万亩已移交耕种),为城市建设拓宽了发展空间,为粮食核心区建设夯实了基础。通过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 3.2万亩,连续十年实现了全市耕地占补平衡。
(三)加强了国土资源行政执法管理
与监察、财政、公安、法院、检察院建立了国土资源执法联席会议机制,认真组织“百日行动”中违法违规用地纠改工作,处理
417宗历史遗留问题;积极开展第八次卫星遥感执法检查,处理违法用地60宗,面积2098亩,收缴罚没款210万元,提请党政纪处分30人,移送司法机关27件;建立执法监察、动态巡查信息网络,聘请1532名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信息员,及时发现和制止非法占地278起。完成市县两级GPS控制网建设,奠定了“数字焦作”建设基础;专项整顿了测绘市场,审查
29家测绘单位年度资质,抽查测绘产品
140项,收缴、销毁问题地图和地球仪
32件。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回头看”和打击无证采矿专项整顿活动,关闭取缔无证采矿点
246处,制止非法采矿户86家。积极推进矿山企业储量动态检测,考核持证矿山企业
143家,整改5家年检不合格矿山企业;完成焦作龙源电厂和409部队等12个重大项目选址与地质灾害评估;建立了采矿权登记管理数据库,规范了采矿权登记及出让程序,收缴采矿权出让价款500余万元;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2257万元,超额完成省定目标。
(四)组织了地质环境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
规划和筹备了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建设;组织迎接并顺利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中期评估,云台山再次荣获“世界地质公园”称号;申报了
2个国家矿山环境治理项目和1个省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争取治理资金1040万元;完成2.3万平方米市区北部采石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被评为全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示范项目。对415平方公里城市地下水环境进行动态监测,确保了全市人民用水安全。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确定7个地质灾害预警区、14处市级重点防治区、48个地质灾害监测点,落实防灾监测责任人110名,发布3次汛期三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使预防地质灾害工作落到实处。
(五)夯实了国土资源管理基础工作
一是有力组织了土地和矿产资源规划修编。与交通、水利、林业、农业、环保等部门专项规划相结合,进行了科学调研和论证,组织修编了《焦作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矿产资源规划》,两个规划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并向省厅作了专题汇报,目前,正在补充、修改和完善中。
二是稳步推进了第二次土地调查。全市投入资金
2133万元,组织2200多名调查人员、57个土地权属和地类调查组,调查了4.96万宗土地、21.5万个测量界址点,汇集各类土地利用现状数据2000多万个,目前进入数据库建库阶段。
三是
进一步加强了地籍基础管理。理顺了修武县与高新区地籍管辖权;累计发放农村宅基地使用证
36.1万本、集体土地所有权证1773本、集体土地使用权证2423本,发证率达63%和94%,加强了农村土地管理;新颁国有土地使用证
1.3万本,办理个人土地交易
1085宗,企业土地使用权抵押、转让业务31宗。投入
100万元,完成五城区土地航空摄影和40平方公里农村宅基地线划图制作,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获省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
四是科学调整了市区基准地价。以全市
2002年以来土地市场交易情况为基础,与近远期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调研了8类土地、232宗用地地价;新增4类土地、6个基准地价,调整49个基准地价标准,扩大城市土地定级范围90平方公里,使城市土地类别由3类增加到7类,基准地价级别由15个增加到49个。经过了省厅初审和广泛听证,目前正组织上报审批。
五是圆满完成了“金土工程”一期建设。全市投入
1113万元,组织开发了用地预审、审批等5大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和21项子系统,健全了以政务信息网络为平台,以5个数据库为基础,以网上审批为核心的国土资源电子政务体系,初步实现了网上办公,全年传输行政公文
12635件,圆满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的验收,并在全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会上进行了观摩汇报,得到广泛好评。
六是有力推进了依法行政工作。出台了《焦作市国土资源局行政复议程序规定》和《焦作市国土资源局行政应诉应复工作规则》,建立了行政复议、应诉和行政处罚会审制度;清理、修订文件
52个;依法确权12起,调处纠纷108起,协助法院执行土地案件11件。
七是积极开展了国土资源信息宣传报道。围绕国土资源新政的贯彻,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大力组织“
4.22”“6.25”“12.4”等主题宣传日活动;全年向各类报刊、网站发送信息稿件5052篇,其中《农民日报》、《国土资源报》等国家级报刊刊用169篇,资源导刊刊用68篇,省厅政务信息刊用505条,市政府信息网站刊用2500多篇,分别居全省系统和全市市直部门前列。
(六)关注民生,以人为本,妥善处理了信访及历史遗留问题
大力推进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向市政府提交了《处理市区居民住房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历史遗留问题的意见》,办理
04年以前分割发证遗留问题10000余宗,处理群众来信来访471件,解决重大疑难信访问题20件,化解矛盾110起,办理人大政协提案6件,领导批示89件;积极参与创卫工作,投入15万元,整修38个居民区基础设施,粉刷6000平方米无主居民楼;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开国土资源信息1980条;着力加强“窗口”建设,办理各类报件4524件,答复群众咨询2840余人次。
(七)理顺了管理体制,加强了乡所建设
完成了四城区地矿局管理体制改革,解决了长达
7年的基层建设问题;恢复组建了土地登记评估中心,完善了地产评估市场管理;推进标准化国土资源所建设,全市73个基层乡所47个达标,其中1个乡所入选省级、4个乡所入选市级“人民群众满意站所”;强化业务知识培训和政风行风教育,举办各类培训班6期,培训干部700余人次,机构职能更加完善,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基层管理能力稳步提升。
(八)积极构建惩防体系,党风廉政建设明显加强
坚持经常性廉政教育,组织学习了中纪委、省纪委、市纪委全会精神,开展了“如何把高危区变成安全区、清洁区”专题讨论和“读廉文思廉政”、廉政文化“六进”活动,强化了党员干部自律意识。认真落实《实施纲要》,制定了《
2008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目标》,完善了监督监察廉政责任制。落实“十项制度”, 110名科以上干部进行了廉政承诺,1200余名干部职工对照中纪委《若干规定》进行了自查自纠;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坚持了重大事项民主研究,集体决策;与监察局、财政局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对国有土地使用权、采矿权出让实行监督新机制,保证了国有土地使用权依法出让,全年没有发生重大违规违纪案件。围绕“两转两提”,集中40天开展了政风行风整改活动,受理行风举报案件12起,解决行风热线反映问题
215个,全系统行风建设明显改善。
(九)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总结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对新政策学习研究不够,对外宣传力度不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土资源工作的整体推进;二是创新观念不强,凭老观念、老经验办事,超前性、预见性、创新性的工作精神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工作效率不高,办事不认真,懒、散、等、靠现象还依然存在;四是执法监察手段还比较弱,巡查、查处、遏制违法违规行为的长效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强化。
(十)几点体会
一年来的实践,使我们深深的体会到:
――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推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根本动力。近年来,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和强劲的经济发展用地需求,国土资源管理任务非常繁重。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影响的大环境下,市委、市政府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多次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先后出台了
4个国土资源管理文件,市领导89次对国土资源管理作出重要批示,为我们及时排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有力地推动了黄河滩土地开发、第二次土地调查、两个规划的修编、第八次卫星遥感执法检查等工作的开展,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在2008年取得了新的成绩。
――勇于创新,是国土资源工作不断前进的主要途径。面对国家实行最严格的土地政策和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对用地量需求增大带来的供需矛盾,我们坚持保护资源是我们的第一责任、保障发展是我们的第一要务的工作理念,把解决突出矛盾作为切入点,结合我市南滩北山独特的地貌和资源潜力,提出“三个转移”“四向四要”工作思路:向黄河滩区要农业用地,夯实了耕地保护基础;向山前坡地要工业用地,拓宽了工业用地空间;向空间拓展要城市建设用地,推动了节约集约利用;向浅山区要城市用地,拓宽了城市发展空间;工作重心向农村转移,参与了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新探索;工作重点向基层转移,提高了基层乡所管理能力;用地结构向滩区山区转移,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不仅守住了耕地红线,而且有力保障了全市
389个建设项目用地。
――有效服务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服务就是管理,有效服务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管理。我们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前移平台,提前介入,实行全时受理、全程跟踪、专人负责、限时办结、责任追究五项制度,公开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和办事纪律,不仅转变了工作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引导了建设项目依法依规用地、节约集约用地,有力推动了科学、合理和高效利用土地。
――队伍建设,是推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保障。干部队伍是各项政策法规的具体执行者,是整体工作的主要推动者,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推动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可靠保障。工作实践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从机制创新入手,大力
推进“三个转变”;坚持教育、制度并举,着力培养干部队伍岗位认知、政策领悟、计划条理、组织实施、全面协调、大胆创新六种能力,有力提高了干部队伍素质,促进了各项工作落实。
2008年大事多、急事多、难事多、压力大、任务重,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同时,成绩的取得也得益于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齐心协力和无私奉献。
责任编辑:
【我要纠错】